粵語流行曲七十年

$200.0 $176.0

簡介:

書度 150 mm X 210 mm
頁數 : 208
出版日期:2024年2月
ISBN:978-988-8820-87-0

內容簡介

香港大學香港研究課程主辦《粵語流行曲七十年》研討會,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重新思考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及其多年來的轉化與影響。本書文章主要由在《粵語流行曲七十年》研討會發表的論文結集而成。
朱耀偉教授指出:「會上通過講者與來賓的互動交流,以不同角度探索粵語流行曲的意涵與內蘊,重新審視這些年來的高低起跌,並引申到如何在香港的獨特背景下推動粵語流行文化研究。
不同年代的作者各自選論七十年間其中一些重要議題,或能拼湊而成時代背景,但本書雖然題為《粵語流行曲七十年》,卻並非歷史論述,未有奢望能在有限篇幅全面回顧粵語流行曲的發展。再者,本書作者學術背景迥異,行文風格亦有不同,編輯過程不求刻意統一,多元並濟或更能展現曾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粵語流行曲活潑紛繁的不同面向。編者在此要感謝各位作者在百忙中撥冗賜稿,在迎來粵語流行曲下一個七十年之前,記下一段如歌歲月。」

誠如後記所述:「任何年代的歌曲也能與當下聆聽著的你產生情感上的連結。而無論這些情緒是負面或正面,能感受當下或隨時間轉化的情緒,甚至審視並從這些情緒背後悟出甚麼,正是意義所在。歌曲是你情緒的見證,隨年月轉變,這些情緒甚至能賜予你力量。
願你尋找那首與你有所共鳴的歌時,粵語流行曲歷史上任何年代的歌曲也能成為你的對象,幫助這些心意跨越時空。好歌實在太多,錯過便太可惜了。」

作者簡介
(按本書年代先後序)

黃志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新世紀以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的文化與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曲創作的理論。近一兩年,不時在《明報》副刊發表文字。如包括合著,其已出版的著作達廿一本。

彭得豐,劍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研究範圍包括香港史、海外華人史、東南亞史、教育史、文化史及跨國史,著作見於《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及《Historical Journal》。其博士論文研究二十世紀下半葉香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華人歷史教育網絡。

蔡梓淇,1999年生於香港,畢業於聖保羅書院(2017年)、香港大學文學院(2021年,雙主修中國歷史文化、香港研究)。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流行文化史、中國及香港歷史、中國戲曲與文學等等。

廖志強,文學碩士及傳理學哲學碩士。曾從事影視製作,文化節目策劃,大專講師,出版創作評論十餘種。現為影視製作人,兼任講師、演藝評論家協會董事、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報刊特約撰稿。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公關及推廣)、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及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檔案研究及現代中國女性文學,著作《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2007)獲第十屆香港文學雙年獎推薦獎(文學評論),並曾編選多種文學選集。

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和數字和創意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範疇包括流行文化、青年研究、數字媒體與藝術、文化創意產業與政策研究等,中英文編著的書籍超過二十本,出版的文章超過二百篇。他是多本國際學術期刊編輯,現在是《全球媒體和中國》的總編輯和《國際文化研究》的共同編輯。

何穎琪,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博士,曾任教創意傳播、廣告及公關、新媒體文化、創意產業、演講技巧等相關科目。現為大學講師/獨立研究員,研究興趣及出版著作涵蓋流行文化、流行音樂、創意產業、文化政策等範疇。

朱耀偉,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研究課程教授,香港人文學院院士,亦為《南華早報》和信和集團合辦「香港精神獎」(文化;2019)得主,著有專書三十餘種,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後殖民論述。

留情(@lau4cing4),香港粵語流行曲歷史專頁「留情」創辦人。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設計及藝術學院藝術系。曾於台灣及香港策劃香港粵語流行曲歷史相關展覽《Dearest Anita,》(2018)、《Leslie’s Week》(2019)、《梅艷芳親密愛人三十年》(2020)、《今夜真暖:樂壇經典舊物展》(2022)。著有《歌影留情》(2020)。

貨號: 978-988-8820-87-0 分類: 標籤: , ,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